普门 采访

普门 137 专访谢锡明人文艺术画家
20116月份

谢锡明人道主義者的沉思
·吴小保/                     ·黎春儿/摄影

【战争与和平】、【底层百姓的精神】两个主题,在谢锡明作品中交互对话,编织出一幅艺术家的自画像——一位沉思人道主义的画家。

战争,距离马来西亚很远。上个世纪发生的二战和马共的游击战,至今只剩下零散的记忆。
                谢锡明是本地少数关注【战争】的画家,他四十多年来的创作,总的来说离不开【人道主义】的范围。他积极处理【战争】的主题,通过批判战争,提醒人们战乱的可怕。另一方面,他也关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着重于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
                【中学时期,我经常听见老一辈人在回忆抗战期间的困苦生活。】谢锡明表示,尤其让长辈耿耿于怀的,是日军在二战期间干下的各种暴行。这些经历老一辈人历历在目,描述时更是极为生动,而且巨细靡遗,每次谈到痛心处,便会激动得怒挥空拳。
                谢锡明一直难忘长辈的口述历史,直到他学懂了绘画的艺术,他手中的那一支巧笔蠢蠢欲动地要把这些事物刻画下来。触动他心灵的是一个大疑问,这问题在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历史不断的重演着:为何人类忍心互相残杀?
                寻思所得到的答案是:战争仅仅是为了满足高高在上的领袖的理想。所谓一将成功万骨灰,历史伟人脚底下都是底层百姓的骷髅。
                谢锡明坦然指出:【开创吉隆坡的人不知是叶亚来,还有他的手下和平民百姓。】然而百姓的贡献却未获得认可,史书只歌颂领袖。循着这思路,谢锡明觉得有必要更关心地层百姓的生活。

战火背后的和平
           谢锡明擅长的媒介很多,包括水彩、油画、中国画和粉画。其中最特别的是粉画。这在本地是比较少见的,粉画又称粉笔画,通过勾擦揉抹,可以产生清新明丽、丰富细腻的色彩效果,可以表现很复杂的环境气氛,也可以细致地刻画形象的质地机理。
           粉画的效果很符合表达战争题材,因为战争必须刻画复杂的、压抑的环境气氛。然而,虽然有很好的媒介,但缺乏很好的手法,战争的题材依然是吃力不讨好。当中有个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暴力美学的误区,沦落为血腥、暴力的渲染着。
                起初谢锡明还未想到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战争,后来他从慈济证严法师的演讲中得到启发。【证严法师每次在演讲时,都是从世界各地的天灾人祸谈起,然后法师就会呼吁大家要发挥爱心去帮助人。】由此可见,证严法师是由天灾人祸为始,引导人们深思为后,这种把两个矛盾的事情衔接起来的办法,是值得他尝试的。
                因此他学习证严法师的方式,把战争与和平结合在作品中。不纯粹描写战争,而是透过战争带出对和平的渴望。【我希望人们能够从我的作品中,反思战争带来的问题。】
                这带有强烈主题意识的创作观念,是谢锡明的特点。对他而言,绘画不应该只为美学服务。它应该是兼顾美学与内容的艺术。【艺术家应该用本身的专长,为人类做些有价值的东西。】他如此强调。
                因此,谢锡明的作品并不会筑起高高的美学障碍,阻碍他与大众的沟通。反之,他走现实主义的路线,通过对战争写实的刻画,在在流露出画家的关怀与评判,让观者产生对和平的渴求。
被遗忘的一群
延续着对战争的思考,谢锡明观察到被遗忘的一群。这些人,街道由他们所建,城市由他们所立,然而历史却不为他们书写。他们的贡献被剥夺。画家因此想要用自己的专长,抵抗只书写精英的主流历史,让这群人在历史长河中重见光明。
谢锡明表示,他把对底层人士的关怀锁定在【南洋时期】,也就是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询及为何不把现今的底层人士也画进去?他表示,今日的人事物依然存在,但是过去的已经走入历史,但却没在史书中呈现。是故,他想要为空白的这一页书,画上一些色彩。
从谢锡明的作品来看,他很有意识地要去捕捉南洋前贤们生活上的点滴。这包括已经被淘汰的各种行业,如牛车、木屐制作等等。他表示,这方面的创作必须要做一番考究才行。
比如《前辈,辛苦你了!》,这幅画主体之一是牛车,要描绘牛车必须清楚它的结构,才能够去进行描绘。通过这幅画,他带出了早期人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凸显一股坚韧的生命力。
另外,他也特别着重南洋前贤的表情,很仔细地刻画他们的神态。谢锡明表示,过去的人有着【刻苦耐劳】的精神,生活再困苦,他们仍然能够一步一步地熬过来。反观今日的社会,物资相对富裕,而且资讯发达,但是人文道德的教育却没落了,人的韧性也消失了。
【过去我读书时,学校讲求[德智体美群][]是道德;[]是智慧;[]是体育;[]是美术;[]是合群。】谢锡明指出,这样的教育可以很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与人格修养。
【今天的教育却过度追求成绩,忽略了这方面的培育。】他认为,正因如此,过去的【刻苦耐劳】精神几乎消失殆尽。他举近来频发的自杀事件证明自己的观点,并指出现代人的心灵都是很脆弱的。
从某种意义而言,谢锡明的【底层百姓】创作系列,并非只是为了替他们在历史中找到位置;他借着刻画当年人们的精神,为今日【脆弱】的心灵注入新的力量,重新振作,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
为此,谢锡明呼吁更多画家可以关注着一块,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传布到各个地方,借此能够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力。

艺术是美的载体,同时也是思想的载体。美与思想的结合,在谢锡明作品中同时得到关注。【战争与和平】、【底层百姓的精神】两个主题,在他作品中交互对话,编织出一幅艺术家的自画像——一位沉思人道主义的画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