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 2012年10月11日
副刊 黄金岁月PG09
谢锡明·世界因为有您,而亮丽
画出先贤的生命力
报导: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王凤琴
马来西亚连续举行了好几届国际艺术博览会,每年都投入不少资源吸引国外艺术家来参展。然而,本地孕育画家的土地仍相当贫瘠,本土画家要在这里办个人画展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更不用说要靠买画来养家活口。
上个月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举行的同时,巴生也有一场人文艺术画展,规模当然不能相比,因为巴生这场画展幕前幕后就只有两个人。
这两位是一对过半百的夫妇,丈夫谢锡明(65岁)负责画画,太太巫雪英(51岁)则负责策展,从头到尾都是他们两亲力亲为,并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全部倾注在这场画展了。
“在马来西亚办画展、推广人文艺术真的很辛苦”,受访时巫雪英一再强调。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办?就为了“人文艺术”这4个字。
画 作 着 重 人 文 精 神
谢锡明这次画展所展出的作品,很多都是在画人,但他要呈现的不只是人的形,他着重的是更深一层的人文精神。他画老南洋人,他希望大家看到的,不只是那个时空背景下的人与物,而是老南洋人那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今年是谢锡明第二年办个人画展,主题是“世界因为有您,而亮丽!”这里所谓的“您”,有很多是四五十年代、我国独立前后期的先贤。他不只画从中国南来的先贤,也画很多马来和印度前辈,他觉得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面貌。很多现代小孩只听过但没看过的场景,例如钉木屐和拉牛车,都在他画里重现。
身为马来西亚第二代华人,谢锡明很了解前辈那一段艰苦的拓荒岁月。那种日子虽苦,但大家踏实过活的精神,这是他想要透过作品告诉年轻人的主题。
“以前的教育注重德、智、体、美、群,可是现在都是讲分数、讲效率,人文教育这一块反而越来越匮乏。我希望我能做的,是用画作体现生命力,让年轻人感受以前的人是怎样走过来的。”
除了油画和水彩画,谢锡明也擅长粉画。他追求质朴的艺术,因为他认为人本来就该朴实,不需要刻意去勾勒,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真正的艺术美,不是在虚名和利欲中形成,它必须具有思想及崇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巫雪英义无反顾全力帮丈夫圆梦
谢锡明年轻时曾在新加坡南洋美专学画,那是他靠当校工来缴学费,生活清苦。他常常告诉自己,人穷志不穷,可是在学业上他还是觉得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很满意的作品,老是被老师改来改去,在课堂上发问也得不到解答,反被责怪什么都不懂。就这样待了两年后,还没毕业,他就离开了南洋美专。
回到家乡霹雳后,他曾经当过建筑工人,后来转到了广告社,总算从事跟美术有关的工作。之后他辗转来到巴生,在一家企业负责广告设计。到巴生上班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太太巫雪英,一年后两人结婚,有了3个孩子。
回想起当年刚刚成家、非常艰辛的那段日子,巫雪英现在想起还会流泪。她明白丈夫的心愿是当画家,但当年迫于现实的无奈,要赚钱养家,无法全心全意投入画画。
期 望 丈 夫 的 用 心 被 看 见
本身也是纯美术系毕业的巫雪英,后来辛苦成立了美术中心,自己也教起画画,但她成立美术中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帮丈夫完成他的梦想。
现在孩子长大了,谢锡明终于可以专注画画了,巫雪英还是没有松懈,因为她希望丈夫对人文艺术的用心,有朝一日能够被看见及肯定。
艺术家性格使然,谢锡明作画时必须全神贯注,不能受外界干扰,这看在别人眼里,也许会觉得他封闭,而巫雪英能做的,除了体谅还是体谅。因为体谅,所以巫雪英可以义无反顾协助丈夫实现梦想。
采访过程中,谢锡明说自己不善言辞,所以很多时候都由太太代表发言。他的情感、他想说的话,全部透过他的话来表达。
现在,画画不仅是他的爱好,他还把它当成了使命。“使命”听起来有点沉重,但他甘之如饴。甘之如饴的不只是他,还有那位在他背后成就他的太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