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星期二

缘起




华人下南洋是一曲可歌可泣的史诗,悲壮的经历,数百年来,无数的炎黄子孙,满怀对明天的希望,背负着沉重的乡情,冒着巨大的风险,飘洋过海,从故乡到梦乡,来到一片陌生的天地。南来先辈身在异乡,命运完全在自己操控之外,虽情牵家乡,却义无反顾,在他乡为了更好的明天,为了家里人的温饱与幸福 ,毅然咬紧牙根,披荆斩棘,开疆拓土。 数百年来,华人在这美丽的南海一丛,撒下了数之不尽的血泪与汗水,为后裔栽下了遍地的花果,同时为这异国他乡作出建设与贡献。如今,华裔子弟在这一片蕉风椰雨的土地上,在新的土地上崛起成为新的群体,与其他友族同胞和睦相处。然而,许多新生代以为这是生而具之,殊不知这是多代先辈凭着白手,褴褛筚路,艰辛地为我们创造与累积的,这将无法在他们心中燃起感恩与惜福之心,委实可惜。 下南洋是故事丰富且多姿多彩,是每个华人的集体历史记忆,只是这许多年来,华人的无意识或有心无力,留下许多空白,常令人深感遗憾。 适逢华总兴建大厦,欲通过建设华人历史博物馆来记载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奋斗开荒史,负责人丹斯里吴德芳诚意邀请老朽作画数十幅。老朽有感责无旁贷,希望把多年的感悟与心得呈现於画作,达到承先启后的功效

为使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增添人文艺术风采,并丰富博物馆内的内容
丹斯里吴德方与人文艺术画家谢锡明正在商讨“焦风椰雨路之南洋系列”画作的内容
2013年12月


焦风椰雨路之下南洋系列
星洲日报专访
2014年8月7日

焦风椰雨路之下南洋系列
南洋商报副刊专访
2014年7月12日

老南洋系列
星洲日报专访
2013年3月30日

老南洋系列之谢锡明画作於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开幕同步展出
星洲日报专访
2013年10月4日
2013年10月6日
陈嘉庚纪念馆开幕
贵宾正观赏谢锡明老南洋系列画作


马来西亚朱氏联合会
庆祝成立57周年会庆
晚宴上弘扬及展览本土“多元与和谐”的谢锡明人文艺术


马来西亚朱氏联合会
庆祝成立57周年会庆
晚宴上弘扬及展览本土“多元与和谐”的谢锡明人文艺术

马来西亚朱氏联合会
庆祝成立57周年会庆
晚宴上弘扬及展览本土“多元与和谐”的谢锡明人文艺术

马来西亚华人画家谢锡明的“南洋情”(图)


最近,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社团——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决定,将该国华裔画家谢锡明的一组反映华人当年下南洋艰苦创业,浴血拼搏的作品――“老南洋”永久收藏在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内,以彰显老一代华侨华人在南洋创业历程中不屈不挠的品格,启迪和激励后人。
 谢锡明,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人,生于1947年,祖籍中国广东番禺。谢锡明从小酷爱绘画,虽然家境贫寒,却仍然胸怀大志。1969年,谢锡明进入当时东南亚华人艺术最高殿堂——南洋美专学习,然而兄弟姐妹八人的巨大家庭负担,让谢锡明不得不在1971年离开校园回家务工。
  虽然他做过各种工作,但从来没有放弃对于艺术的追求,一有空闲,他便细心揣摩绘画技巧,近距离观察不同人物的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绘画技艺不断取得飞跃和突破。
  1980年,谢锡明结识了他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同为画家的巫雪英。婚后,两人创办了自己的美术培训班,开始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虽然从事教育工作,但谢锡明却没有停止对艺术不断的追求。他在教课的同时,也潜心磨练自己的绘画技巧,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画风。谢锡明专攻人物,但也涉猎水彩、水粉与油画。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国度,他将多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百态都融进自己的作品中。因此,他的作品在马来西亚很受欢迎。
  2013年,谢锡明应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之邀,创作了“老南洋”系列作品。25幅画作的内容包括理发店、杂货店、学校、劳工宿舍、修鞋、街头叫卖等场景,反映了数百年来,无数炎黄子孙背井离乡,飘洋过海,来到南洋这片陌生的土地,为了生存和梦想而洒下无尽血泪与汗水的拼搏精神。
  “老南洋”系列作品中的《老夫妻》是谢锡明最为满意的作品,他给这幅画的提拔是“一字一画一萝史,几许沧桑无尽情”。画面上是一对华人老夫妻,拎着破烂的家当,徒步前行着,画面上老夫妻虽然感觉已经疲惫不堪,但他们脸上仍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还有一幅作品《雕刻师傅》让人印象深刻,画面上一位华人老汉戴着老花镜在聚精会神的雕刻磨具,老汉嘴里香烟的烟灰已经变得好长,仿佛随时都可能坠落,老汉双手青筋暴露,满脸皱纹,画面视觉冲击感十分强烈,惟妙惟肖。
  “老南洋”系列作品中有描绘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也有历史名人的肖像作品,其中包括陈嘉庚和马来西亚华教前辈林连玉等。谢锡明说,这些华侨伟人是民族的骄傲,其精神超越了时代,应该被永久纪念和传承下去。
  谢锡明为了创作这一组作品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但他却感到无限的满足。他说:“当年下南洋的祖先里,包括了我的祖父祖母,在那个本就贫苦的年代,初来乍到的华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的障碍,每一步走的都很艰难,但却为自己的后辈们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重现当时华人下南洋的艰辛历史,并对年轻一代有所启示,让所有华夏儿女铭记自己是龙的传人。(记者 王大玮)

*艺术推广者巫雪英: 感谢新华网及王大玮的专访,此文稿并于4日9月2014年发布在新华网焦点新闻,影片于5日9月发布。谢谢推广焦风椰雨路之下南洋系列,无限感恩!*

前言


谢锡明人文艺术
藉艺术形式彰显时代的精神
一项生命良能的分享,是画家一生以艺术空间实践生命存在的意义它同时以艺术融合历史与人文精神,展现了艺术的崇高价值
以艺术承载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精神特质,“艺术”传颂了人类一股精神的力量,画作凝聚了画家一生的汗水和心血 堅持与毅力,作者长期勤奋实践与精进,一生储存下来的并非是才华横溢,而令人感动的是一份最真实的情感,展露了对艺术的忠实,以艺术空间发挥一股高尚的情操,以弘扬生命内在的力量,让人们直觉和洞察生命存在着的价值和意义。其画作不仅描绘社会典型人物,更珍视“平凡人”的精神刻划,发扬了“人”的主体意识,它即有普世的价值、社会发展的教育功能及艺术审美的功能,以色彩舞动人心,以内涵激发人性。

谢锡明人文色彩推动人性本真、善与美,使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得意提升,生而为人者,彩笔人类手中握,当今社会势在精神力量的崛起,提倡人们珍视人文精神的本质,希望对未来社会文明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效应。



巫雪英文稿